渙(卦五十九)
渙 亨,王假有廟。利涉大川,利貞。
初六 用拯馬壯,吉。
九二 渙奔其機,悔亡。
六三 渙其躬,無悔。
六四 渙其群,元吉。渙有丘,匪夷所思。
九五 渙汗其大號,渙王居,無咎。
上九 渙其血去,逖出,無咎。
注:假音革 逖音替
渙者,散亂不整之義。卦體下坎一陽藏于二陰之中,陽為陰所陷,上巽一陰入于二陽之下,陽為陰所傷,陰陽不交,性情各別,故謂渙。此陰陽喪亂重整之卦,承上巽卦而來。巽者,漸入真常,以其陰陽散亂,巽進以致濟耳。人自陰陽散亂,性情遷移,道心昧而人心生,正氣傷而邪氣盛,如坎中一陽,為陰氣所陷,先天藏于后天之中矣。先天既藏,浩氣不振,陰氣用事,為善不足,為惡有余,不至喪盡天良而不止。如巽之一陰潛生于至陽之下,暗中消陽矣,此渙之所以為渙也。然雖已渙,聖人有濟煥之道,能使渙者而重整,濟渙之道為何道,仍不離巽進之道。所爭者順而消陽,逆則扶陽耳。能逆其巽,于后天中返先天,漸次進步,不急不緩,閉邪存誠,克己復禮,散者能聚,亂者能整,依然當日原物,始渙而終不渙,是渙中而反有亨道矣。亨之者,事有險而心不險,外有險而內不險,借柔道而行剛道,以陽氣而化陰氣,如王假有廟,用誠格神,而神可格,亦如木順水性,利涉大川,而險可濟也。夫人之陰陽散渙者,皆由用人心而棄道心,一行一步,俱在險地,果其用道心而去人心,在虎穴中討命寶,于龍潭里探明珠,巽進于險而通險。逆之順之,因事制宜,道心常存,人心永滅,五行攢簇,四象和合,何渙之有。但濟渙之道,有火候、有工程、有緩急、有止足,毫發之差,千里之失,惟利于正耳。以正而濟,急緩得法,進退合時,何不亨,何不利乎。
初六,在渙之初,道心去之未遠,人心生之未盛,若能勇猛拯濟,則回頭是岸,真寶現前,順手可得,吉即在于用壯速拯矣。此濟渙于渙初者也。
九二,陽陷陰中,人心用事,已居于渙,宜有悔者,因其剛而得中,人心雖起,道心穩定,如渙奔其機,雖有悔而悔可亡。此處渙而安于渙者也。
六三,居于險極之地,是行險而有悔者。然有應于陽,順道心而不順人心,如渙其躬矣。悔出于有人心,有人心則有身。渙其躬,是無身而無人心,無人心而道心不昧,不致悔而自無悔。此遇渙而能出渙者也。
六四,柔而守正,煉己持心,虛極靜篤,渙散其群陰,以待陽復之時,其吉莫大焉。吉之者,以其能渙散假陰,即能復還真陽。真陰真陽,兩而相合,五行攢簇,四象和合,已散者而又聚,已亂者而仍整,大渙而仍大合,如渙有丘,匪夷所思矣。此有渙而歸不渙者也。
九五,陽剛中正,識急緩,明吉凶,去假復真,能以濟換,是以渙汗其大號,渙王居無咎也。人之所以致渙而有咎者,以其誤認后天有形之假物,棄卻先天無形之真寶,若能看破后天之假,不為后天所累,如渙其汗矣。既渙其汗而后大號其令,以正除邪,真行濟渙之道,則克己可以復禮,復禮可以為仁,心君安靜,渾然天理,止于至善一無所咎之地矣。此渙假而能全真者也。
上九,在渙之終,剛柔混合,是渙其血去逖出也。渙其血者,人心不能傷道心也。去逖出者,道心能以退人心也。道心存,人心去,即人心亦化為道心。金丹凝結,聖胎有象,始而陰陽散渙而有咎者,終而陰陽混合而無咎。此渙終而仍得合者也。
然則,人心生而道心即去,道心生而人心即去。人心足以渙陰陽,道心能以合陰陽。渙中能合,還原返本,復見本來面目,濟渙之道盡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