艮(卦五十二)
艮 艮其背不獲其身,行其庭不見其人,無咎。
初六 艮其趾,無咎,利永貞。
六二 艮其腓,不拯其隨,其心不快。
九三 艮其限,列其夤,厲,熏心。
六四 艮其身,無咎。
六五 艮其輔,言有序,悔亡。
上九 敦艮,吉。
注:夤音銀
艮者,止也。取象為山,卦體一陽止于二陰之上,陽尊陰卑,陽統陰而陰順陽,陽不為陰所傷,內止外止,止于內而又止于外,一止而內外貫之,故謂艮。此靜以養氣,擇善固執之卦,承上鼎卦而來。鼎者,巽進而生明,明出于巽,明而無處不通,無處有傷,烹煉大丹之功。然欲烹煉大丹,非擇善固執,止于其所者不能。止于其所,非空空無為,其道有行有止,行之止之,皆止于其所也。卦德內止者,止而止于其所也。外止者,行而止于其所也。止以養所止,行以驗所止,以此止而通彼止,以彼止而達此止,行止皆歸于一止。止而又止,如以此止背彼止,故謂艮其背。以止背止,是由止而行,行以驗止,行止相連,止而不入于空寂,行而不涉于放蕩,行即是止,止即是行,止固止,行亦止,內外一止,止于其所而不遷,是以不獲其身,行其庭,不見其人也。不獲其身者,無我也。行庭不見人者,無人也。凡人有人我之分,內外之別者,由于有心,有心則有我,有我則有人,有我有人,不知其所止矣。能艮其背,則人我之心俱化,無人我之心,則人心去而道心生,只有一理,以理行止。靜則守正,以理而止,不由身而止,止其所,內不知有身也。動則行正,以理而行,不順人而行,止其所,外不知有人也。無我無人,既能止內,又能止外,動靜隨時,內外合道,行之止之,皆出無心,一理而已。更何有咎之不無乎。學者能于艮其背上用功夫,止于其所,不動不搖,則得其一而萬事畢,何患金丹不結、大道不成乎!
初六,自卑自下,不敢妄動,如艮其趾也。止之于趾,非禮不履,初念已真,止而即能無咎。然柔者多無主宰,恐有止而不固之嫌,惟利于永貞,久于其道,方能始終而無一咎矣。此恆久守正之止也。
六二,柔而無剛,止之不固,稍進于上,如艮其腓也。腓不自行,隨足而行,止之于腓,由于無剛明者以拯援,是以其心不快,不得不止耳。此柔而勉強之止也。
九三,剛而不柔,躁動無忌,如腰夤也。知進而不知退,必敗其剛,有限而止,如列其夤也。列夤之止,其厲在于熏心好勝,急欲成功耳。此剛而勉強之止也。
六四,柔而守正,雖動而不易其方,如艮其身也。能止于身,躬自厚而薄責于人,則遠怨矣,是以無咎。此柔而治己之止也。
六五,柔而得中,止于內,而又止于外,如艮其輔也。輔口開即動,止之于輔,口不妄開,必言不妄發。即或有言,是有序之言,或言而益于世道人心,或言而關乎身心性命,自不能行、引人于善,亦積功立德之事,本有悔而悔可亡。此柔而益人之止也。
上九,在重艮之上,既能內止,又能外止,內外一止,是謂敦艮。止而至敦,剛柔悉化,性定情忘,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,無生無滅,如崇高泰山,與天地同長久。此全始全終之止也。
然則,止于其所之道,必須有為無為,行止如一,陰陽混化,止于至善無惡之地,方為極功。若不到至善無惡之地,未云全吉。修道者,可不知其所止之地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