頤(卦二十七)
頤 貞吉。觀頤,自求口實。
初九 舍爾靈龜,觀我朵頤,凶。
六二 顛頤,拂經于丘,頤征,凶。
六三 拂頤,貞凶,十年勿用,無攸利。
六四 顛頤,吉。虎視眈眈,其欲逐逐,無咎。
六五 拂經,居貞吉。不可涉大川。
上九 由頤,厲,吉。利涉大川。
注:頤音移 眈音丹
頤者,腮頜。凡口食物則動,取其有養人之義。卦德上艮止,下震動,動不離止,止以養動,動不妄動,止不空止,動止如一,故謂頤。此擇善固執,虛以求實之卦,承上無妄而來。無妄者,動而健行,若非有涵養之功,則動之健之皆不得當,無妄而即有妄,此養之道所由貴。養者,養其正,而去其不正也。正則有益于身心,不正則有害于身心,是以頤之道必貞,而始能得吉。然欲養之正,必先觀其養道之真假,觀非眼觀之謂,乃心中辨別是非以窮理也。理明則真知灼見。動而修正,靜而養正,動靜皆得其所養,可以自求口實矣。不曰求口食,而曰求口實,不曰求口實,而曰自求口實,是所求者正,所實者大,不在膏粱厚味,而在仁義道德。然其所以飽仁義而味道德,總在自求,而不由人,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自求口實則得實,自求口食則得食,是在自求何如耳。口者,虛中之物,實者,充實之謂。虛其心,實其腹,虛實相應,時動則動,動而進陽﹔時靜則靜,靜而運陰。動以修外,靜以養內,動靜不拘,內外合道。止固養,動亦養,動止皆不失其正,終得完成大道,以吉全之矣。彼一切以飢渴之害為心害者,養其小而失其大,謂之自求口食則可,謂之自求口實,則失之遠矣。既失其實,何得謂養乎?
初九,剛而妄動,不養于內,求養于外,棄真認假,如舍爾靈龜,觀我朵頤矣。此養口失實,不謹于始之養也。
六二,以無德而欲養有德,自高自大,無而為有,虛而為盈,是顛倒其養,拂其借剛養柔之經,常于丘頤矣。此愚而自用,不知求實之養也。
六三,居于動而順其所欲,只在衣食上打點,不在性命上留心,養其小體為小人,是拂其養實之頤。即口食得正,亦是凶道。如此之人,雖終身而不知有德可修,豈僅十年勿用,無攸利乎。此愚而無知,終于不實之養也。
六四,有應于陽,以尊屈卑,不恥下問,借他人之剛明,以破己之柔暗,是謂顛頤。但以尊屈卑,恐有挾貴而問,其心不誠之嫌,幸其柔而得正,如虎視眈眈,其欲逐逐,目專一而心真切,出于自然,絕無勉強,未取于人,先求其己,求實即得實,始而有咎者,終可無咎。此不實求實,以上求下之養也。
六五,虛心自處,只知養內,不知養外,是拂其養實之常經矣。然雖不能養實,而能養虛,居于貞而不遷移,亦致吉之道。但不可涉大川,以成金丹有為之功。此虛而不實,孤寂守靜之養也。
上九,剛居于柔,止于其所,動靜如一,既能養內,又能養外,既能養己,又能養人,其所養者大,乃養道所由,得以全始全終者,是謂由頤。然全始全終之養,須要在危厲之處做出,方能得吉。故又利涉于大川。大川至險之地,逆境也。逆境能養,則順境能養,自不待言。養而至于逆順不拘,險易無礙,則氣質俱化,陰陽混合,止于至善而不遷,聖胎凝結,大道完成矣。此虛實兼該,有始有終之養也。
六爻各有所養,邪正不同,是非不等。求其剛柔相當,順逆不拘,有為無為,全始全終者,其唯上九之一爻乎。修道者急須靜觀密察,以虛求實,養其正而歸于至善無惡之地而后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