賁(卦二十二)
賁 亨。小利有攸往。
初九 賁其趾,舍車而徒。
六二 賁其須。
九三 賁如濡如,永貞吉。
六四 賁如皤如,白馬翰如,匪寇婚媾。
六五 賁于丘園,束帛戔戔。吝,終吉。
上九 白賁,無咎。
注:賁音閉 皤音婆
賁者,文飭之義。卦德上艮止,下離明,明乎其所止,止于其所明,自明明德,而止于至善,故謂賁。此潛修密煉之卦,承上觀卦而來。觀者,隨時漸進,神明覺察之道,能覺能察,回光返照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。止其明而明有養,明于止而止其所,明止相賁,明而不至于誤用,止而不落于空寂,止以明為體,明以止為用,明不傷而止得正,明之止之,未有不亨者也。然雖明止相賁,尤必以止明為貴。止明,非空空無為,全不用明之謂,特明于內而不明于外,止于明而不止于不明,明在止中,不輕用明,自小之義也。自小,則戒慎恐懼,黜聰毀智,神明內守,虛靈不昧,一切外物不得而移之,其利居多。但太過于小,是止而不明,非本卦明止相合之象,如何得亨得利乎。夫所謂止者,止于至善,寂然不動也﹔所謂明者,明其明德,感而遂通也。靜則無為,動則有作,明于止而止行明,得于心而驗于事,方謂真止,方謂真明。辭曰“利有攸往”者,所以驗此止、驗此明耳。凡人當無事之時,每心地明亮,知其所止,及至有事,即便昏迷,不知其所止矣。若能由明而止以養明,由止而明以通明,明止不拘,隨時而用,大火里栽蓮,泥水中拖船,一靈妙有,法界圓通,明于止而止其所當止矣。
初九,剛而能明,自卑自下,抱道而居,如賁其趾也。賁趾之剛,不以外假而傷內真,是以舍其車,而甘于徒行。此剛而守正之賁也。
六二,居于二陽之中,虛己求人,知其一己之明有限,眾人之明無窮,必有所須,而識見始能擴充。此柔而借剛之賁也。
九三,剛明太過,只知用明,不知虛明,明必不能達遠,是以賁如濡如也。幸其剛而得正,永久不變其所守,雖不能賁于外,而能賁于內,亦致吉之道。此剛而用明之賁也。
六四,居于上體,柔而不明,有應初陽,不恥下問,是以賁如皤如,白馬翰如,以不明而急求其明也。但以上求下,有挾貴自尊之嫌,多不誠信。幸其柔而得正,真心實意,出于自然,不是勉強,匪有寇傷,乃欲求其婚媾耳。此柔而求明之賁也。
六五,柔而不剛,執中無權,孤寂守靜,是以賁于丘園,束帛戔戔也。丘園者,曠遠無人之處,絕無人事可知,戔戔之帛,而又束之,絕無威儀可知,無人事無威儀,過于澹泊,不近人情,乃修道者羞吝之事。然柔而得中,雖不明乎大道,亦不失為養靜之人,終得以吉全之。此柔而自得之賁也。
上九,剛柔相當,自明明德,而止于至善,不賁而賁,賁至于無色,是謂白賁也。賁而至白,明止如一,氣質俱化,渾然天理,而無一毫人欲之咎矣。此剛柔混合之賁也。
然則,賁之為道,必以明止相需為貴,明于止而止其所,止其明而明不昧,明之止之,隨時而用,潛修密煉之功是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