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
子曰。君子之道。費而隱。 [字解]費用之廣也。隱體之微也。 [節解]君子之道費而隱。蓋與天道費隱一也。道生天地。道育萬物。天地萬物數盡。仍歸于道。道復生之。循環周流不息也。天道本自然之運。大則彌綸六合。小則退藏芥子。費則普傳。隱則單傳。人身自有天道曰性。費而隱聖凡有辨焉。聖人以道包身曰費。凡夫以身包道隱。曰同系一人。何有費隱之判歟。在覺性迷性之析也。降及末運。皇天開恩。垂至道于人間。匡正人心。整飭倫常。以期愚希賢。賢希聖。聖臻于理。抱老安少懷大同目的。愿有緣佛子。識破塵緣虛幻。早悟天道修真。捷足登岸。指破身中天道。了除身心萬緣。以天心印我之心。心心相印。復初自性。與理合一。真空前未有之良期也。愿佛性不昧之士。曷興乎來。 夫婦之愚。可以與知焉。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。夫婦之不肖。可以能行焉。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。天地之大也。人猶有所憾。故君子語大。天下莫能載焉。語小。天下莫能破焉。 [字解]與去聲。憾恨也。語說也。載者裝載。破者破開。 [節解]性自理賦。人人皆具。縱夫婦之愚。性與至聖無異。愚者非性愚也。性本皓亮。何有聖愚之別。愚者乃受后天傳染所蔽則愚矣。如夫婦之愚。能從格致之功入手。性復則不分聖凡。極其理中大化。無窮變象。聖人或有所不曉之處歟。吾曰非然。何知其非然也。聖人與天一體。性理合一。頭頭是道。方方圓通。何有不知之理哉。聖人所謂不知者。鼓勵當世后世之人也。人人理想中。皆曰聖人者生而知之者也。凡子安可及聖哉。聖人恐人人具此理想。畫繩自阻。故極力破除天生聖人之疑案。以期人人皆可造聖域也。至于夫婦之愚。可以與知焉。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。由此觀之。聖人所知。亦不多于夫婦之愚之所知。不過聖人所知。乃發揚自性也。夫婦之愚所知。乃固蔽自性也。愚夫婦如能依照格致之功。躬行實踐。則亦可以希聖矣。試將皇極之皇字拆開乃白王也。由此推之。此皇非皇帝之指。乃指聖人焉。以其聖人復其性王之白。盡性王之能事。故曰素王。是以人人皆有希聖之資。而惜無希聖之行也。古云。舜何人也。予何人也。有為者亦若是。信然。及其夫婦之不肖。可以能行焉。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。此句與前大同小異。言聖人所能。夫婦之愚非不能也。在行之力與不力之殊耳。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所不能之語。至聖亦鼓勵當世后世之人也。謂聖人非天生即聖人。乃人立志以希聖也。極其聖德之大。如天覆地載。長養萬物。而功不自居。其德大極矣。而人猶有所憾。況未修其至德者乎。君子者指聖人之德如天。而尚未能盡如人愿。故人猶有所憾。雖人有所憾。但聖人如滄海之量。無細流之不納也。語大者言天地未生。天地在道。道之廣大。故天下莫能載焉。語小者言天地既生。道在天地。理之微渺。故天下莫能破焉。 詩云。鳶飛戾天。魚躍于淵。言其上下察也。 [字解]鳶音淵。詩大雅旱麓之篇。鳶鷹也。戾至也。淵深水也。察明著也。 [節解]此節乃言道之費隱。理之彌藏也。天地未生。天地在道。天地既生。道在天地。道脈源淵。有費有隱。自羲皇一畫開天。道宗嫡脈。歷代君王。遂繼承焉。至列國時代。孔子繼往開來。總集大成。道宗嫡脈。師儒遂繼承焉。以上皆單傳獨授。道所以隱也。時屆此時。皇天開恩。道降庶民。婦人孺子。咸皆得其至道。道所以為費也。道費如鳶飛戾天。顯明昭著。道隱似魚躍于淵。莫可窺跡。理之彌藏。與道之費隱一也。言其上下察者。言道之費理之彌。四方上下。無不昭著。道之隱理之藏。瞻前忽后。莫可測度。猶神龍變化。天淵兩在也。 君子之道。造端乎夫婦。及其至也。察乎天地。 [字解]造端開始也。余見前。 [節解]此節緊承上意而言。君子之道。開始即在夫婦之愚。所知所能之日用倫常上。及其漸覺自性。性復圓明。推廣行遠。以實現親民之道。造乎其極。則臻至理矣。故窮理大源。則明察天地萬物。莫非皆理。莫非皆道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