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太極拳首頁-書籍目錄

道 理 簡 介

道之意義


天地元始,渾然一團,無聲無臭,莫為其名,伏羲氏畫先天八卦,以圓圈象之。又一畫開天,取一字以代之。因圓寫為??,橫寫為一。以后老子又有無極之說。蓋先天原本無形,強形之以圓圈,取其義曰無極。按圓圈伸開得一字,后以一字定名,一字之由來實無極圈之變象也。推其原理,無極有生天育地之能,包羅萬象之義。無極似屬於靜,一字似屬於動。無極其體,一字其用也。無極一動萬物生,靜而不動為真空,動而能生為非空。或靜或動,真空非空,無在非無極。亦無在非一,統以一字名之亦無不可。故一為萬物之根源,又為萬物之主宰。猶如數學上零得數之源,一為數之始。零動則一生,一生則萬數成。萬數皆始於一,舍一則不成數。推而言之,萬物生於一,萬物不離乎一。大而宇宙有一為之主,小而一物亦有一為之主。凡物皆由一而生,亦皆本乎一而成。一即無極之真先天之妙,至神至明,亦名之曰理。此理雖視之弗見,聽之弗聞,即是物而不可遺也。因此理貫徹天地萬物,天地萬物各具此理。

所謂道者何,路也。行必有路,無路寸步難行。路有正路有邪路,行正路成為善,行邪路成為惡。何謂正路,合於理者為正路。何謂合理,理為應有之軌道,合於軌即為合理,出乎軌道即為不合理。應有之軌道無他,即與生俱有之本能。與生俱有之本能仍為本性,失本性具出乎軌道。出乎軌道則險象叢生,例如地球出軌,則四時不正,萬物不生。火車出軌,則車身損壞,行旅遭禍,此為顯然易見者也。此道為生天育地之大道,尤為人生應行之常理。就理論言之則為哲學,玄而又玄。就具體研究,則又屬科學。近世科學家只知發明科學,不知科學之究竟為何。細參道蘊,當知大道又為科學之本源矣。語云,哲學為科學之母,良非虛語。總之天地萬物未有能出乎大道者,故孔子曰:誰能出不由戶,何莫由斯道也。

道之性理

老子云: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原始本體無形無名,是為道,因又曰無極。無極化生萬物,長之育之,由無形至有形,因有形而有名,是為母。又云:大道無形生育天地,大道無情運行日月,大道無名長養萬物,是則道為萬有之根源。未有天地先有此道,天地萬物無不包含於道。統而言之曰道,質而言之曰理,分而言之又曰天。蓋無極一動五行化生,剛者為陽,柔者為陰,陽氣輕浮為天,陰氣凝結為地,天地氳氤萬物化生。有象有形謂之象天,渾然真理無聲無臭謂之理天。象由氣成,氣由理成。理本真空以化生氣象証明非空,氣象本屬沉濁以得真理運用靈敏。氣象不離乎理,而理不離乎氣象。無理則氣象不生,氣象絕而理仍在。故氣象有變而理無變,理氣象合一又為無極全體。萬物既生於無極,萬物自照各具無極之真理。無極之真即五行之源,在天為天理,在地為地理,在物為物理,在人為性理。人得其全,物得其偏。証諸醫病,診斯以五臟為准。五臟屬於五行,如火旺則以性涼之藥物平之,水火相濟,病無不愈,此為性本五行之確據。人秉三五而生,以真五成性二五成形,性含五常與生俱有。降生之后, 然一聲太極之氣由口鼻入,本性為之一變。及其漸長為環境所繞,物欲所蔽,而本性又為之一變。因氣象之變化,故性又有理性、氣性、質性之別。得之理天者為理性,得於氣天者為氣性,得於象天者為質性。理性純善無惡,氣性可善可惡,質性純惡無善。孟子言曰性善,為理天之性。告子言性猶湍水,為氣天之性。荀子言性惡,為象天之性。三子所言不同,因其道之深淺有別也。人生於世,性本如此。倘忘本逐末,一任惡性所為,必致意念叢生,行為失當。不惟社會惡化,而本性俱失。真理不能維系,勢必遭劫墜淪,不能返還無極。上天情逾同骨肉,豈不痛心。故生聖人,設教以化之,冀其恢復本性,盡人合天,方不失生育之本意。人類合天,社會賴以安寧,太極之氣亦正,無極本體自不受損失矣。天人本屬一體,若不遵循天道,強自為政,豈能戰勝蒼天。
人力雖大乃天所與,天力豈有不大於人力。如故意拗天,是乃自取滅亡。人欲合天,必共知性,欲知性必先窮理。自古聖聖相傳,闡發真理。恐人久迷本性,不知所歸也。大學首章即曰在明明德,德者即有生所得之理性,理性之體本明,故曰明德。人生以后,理性拘於氣稟,蔽於物欲,而不明也。必使之復明,方能本性復初。譬如明鏡日久年深,塵垢交加,明而不明,必去其塵垢,方可復明。明德功夫先修身,修身先正心,正心先誠意,誠意先致知,致知在格物。格物為明德之主要功夫。朱子以格物為格事物之物,陸子以格物為物欲之物。二說雖近於是,然皆隔靴搔痒,未得真法。蓋意發於心,心本於性,性本於理。不知性,則正心誠意無從著手。不知理,則又不知何為物欲,何為事物,雖格之亦恐枉費心力,不能達於至善之域。所謂格物者,或系盡心知性之真法,窮理合天之妙訣也,得真法妙訣,方能達透性理。達透性理,方有真主宰。既有真主宰,而三省四勿不待勉強,自能堅決實行。故非格物不能致知,非致知不能用誠正之功也。學庸一書專言天道,大學為體,中庸為用。明德言天命之謂性,明明德言率性之謂道,親民言修道之謂教。修道即代天宣道,代天宣道乃系親民,明德親民之功夫,言之可謂詳盡。惟大學獨失格致一章,心源性海無處追尋。后世學者紛紛議論,無所適從。於是真宗泯滅,世風愈下。始則不知有天,繼則不知有身。惟嗜欲之是縱,惟物引之是從。迷惑愈深去道愈遠。

道之至尊

理為天地萬物之主宰,至虛至靜,至神至明。由理生氣,由氣生象,乃為一本散於萬殊。自象還氣,自氣還理,乃為萬殊歸於一本。宇宙之內萬物生滅,循環不已,無非定理。其中參贊化育,運用萬能,定有至神。其體為理,其用為神。可尊之曰上天,可尊之曰上帝。大雅云:殷之未喪師,克配上帝。小雅云:維皇上帝,伊誰云憎。書曰。惟天為大,惟堯則之。又曰皇天無親,惟德是輔。可見上帝即天,天即上帝﹔即為萬靈萬物之主宰,即為萬有惟一之尊神。萬有之生死變化皆天使之,非人為之。近日科學發達,物質文明,不信神靈。一切自然現象認為人類發明,一切維新制造認為人類技能。不知自然現象誰造之,人類技能誰與之,聲光電化誰生之。電閃生云,氣化生雨,其中作用又誰為之。僅曰自然作用,未可謂窮其究竟,未可謂得其真要領。以理推之,必有上帝為之主宰。推其理而知其本源,理有即可信,理無即不可信。見光則知有日,見屋則知有造屋者,見子孫則知有祖宗,見天地萬物則知有造天地萬物者。
大雅曰:上天之載無聲無臭。中庸曰:視之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,體物而不可遺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如神無靈則君子所戒慎者何,所恐懼者何。溯自寅會生人,父父子子相傳日久。如有祖而不知始有祖。先天靈性來來去去,知有生身之母,而不知有靈性之母。天降大道,闡明一理,顯靈真機,令人知一理為萬有之始,無極為造化萬有惟一之尊神,為靈性之母,又為生身之始祖,人生於世,拘於氣稟,蔽於物欲,率皆迷失本性,忘卻來路,不知歸徑,生生死死,備受輪回之苦。上天時切懸念,故降大道以救眾生。令人遵循明路,送還本性。個人既免墜沉。社會亦資挽救,神道設教,良有以也。

道降世之原因

人生之初性本至善,既生之后,先天氣泯,后天氣接。性與后天氣合,變為氣性。漸長為環境所染物欲所蔽,又變為質性。愈變愈昧而本性遂失,倘任性所為,必致惡多善少。故上天生人以道隨之,設道以化萬民,冀其滌浴心身,恢復本性,而成為良好世界。然真道乃應時運用,三代以上人民渾厚,教化易行,道義無庸廣飾。三代以下人心漸壞,孔子應時降生,大行其道。無如后世學者苦讀儒書,不明真,以讀書學文為進身之工具,不知身體力行為讀書之要素。居上者亦不知讀書實行為真學問,反以文藝技能技取人才。遂致一般人士競何名利,忘本逐末,人心險詐世風愈壞。於是佛教應運而興,提倡出世法以資救濟。近世歐風東漸,美雨西來,競爭愈烈。三教泯滅,道德墮落,惡化益甚。欲想挽回,雖三教聖人復生,亦難收效。人力固有不及,而神教亦置若罔聞,世風頹壞至此,堪堪不能收拾。世人貪圖紅塵虛榮,迷失本來性靈。既不知從何而來,復不知尋路而歸。愈迷愈壞,世風衰微。世風衰微,人心險詐已達極點。

道之功用

大道合三教為一,道之虛無,主張保養虛靈,返還無極。佛之寂滅,主張返觀靜寂,滅除雜欲。儒之明明德,主張私欲淨盡,天理純全。天理即靜寂,靜寂即無極,三教主張名稱雖不同,而實質與功用均無異。蓋人生本性原為無極真理,嗣為氣稟所拘,物欲所蔽,有而不知其有。譬如行路,起點本系光明大路,一經云霧遮蔽,漸入岐途,后遇障礙叢生,愈行愈迷。不有明人指點,老死墜在迷鄉,不知還原明路,即或知之亦無從下手。三代以后世人愈趨愈迷,三教聖人應運而起,無非與人指示明路,令人撥散云霧,鏟除障礙,俾資明性復而已。佛老偏重出世,儒教偏重入世。教以出世恐人貪戀紅塵,不知歸本還原。教以入世,恐人競尚名利以致敗壞世風。二者本屬一體,出世不離乎入世,能入世即能出世。入世功夫為明明德親民,出世功夫為修身煉性。究之不外乎守一合理,入世為聖賢,出世為仙佛。因三教分立,而有聖賢仙佛之名。至返本還原,靈光萬古不朽,有何聖賢仙佛之分乎。三教之所以各有偏重者,乃應機運用耳,大道合三教為一,總之為拯救賢良而設。孔子曰:誰能出不由戶,何莫由斯道也。又曰:朝聞道夕死可矣,當為明証。

道之功夫

大道之修行,為半聖半凡。一面修道,一面進行各人工作,無論何界均不妨害其職業。修道功夫為成己成人,成己即修身,自己改過懺悔,一切行為要合乎理。成人即度人,自己得道,須將道理宣揚,令諸親友亦明道義,人人均改過,行為均合乎理。中庸云:率性之謂道,修身也。修道之謂教,度人也。代天宣化,度人為外功。改過遷善,洗心滌濾為內功。大道之功夫,要在內外不分,動靜無二,無內無外,可內可外,知行合一,常應常得,即此便是不二佛法,大道之真功夫。

真誠求道

老子為道教之祖,孔子為儒教之祖,釋迦牟尼為佛教之祖。三教各有經卷闡發義理,后世學者多口讀心誦,加意搜求。惟學之者眾,得之者寡,而成之者尤不多見。溯自三教發揚以來,學道講佛者不乏其人,而成仙佛者有几。學儒者亦不乏其人,而成聖賢者又有几。有等專心攻讀,細心研究,理非不透,義非不明。講道談經,亦動聽聞。無如及其末也,仍無所成。蓋真經妙訣不載在書面,口授心法均須明師指點。而心法為經卷鑰匙,不得心法不明經卷之真諦。且明理尤貴實行,如洞悉經卷。不能實行,空談無補,反為古聖之罪人,其能成為聖賢仙佛也更遠矣。真心皆可得,較諸古昔熟讀經卷者更屬易易。望世人真誠求道。